雷速体育,雷速比分

爬树课 生死课 三国杀 大学新奇课 “潮”得有内涵

发布时间:2012-11-08

爬树课  生死课  三国杀

大学新奇课    “潮”得有内涵

浙江在线·教育新闻网11月05日讯

爬树课、生死课、三国杀,大学选修课绽放奇葩

秒杀的速度,爆满的热度,在许多大学,新奇课、课正迅速集结为一支精锐之师,俘获着众多学子的芳心。

新奇课带给高校传统课程的冲击,不仅是一场娱乐体验,创新的培养方法、转变的教育重心,让人们再次审视习以为常的授课模式和教学理念。同时,新奇课的创新边界又该如何划定?新奇之名如何不沦为噱头之实?象牙塔里的课,该有怎样的航道?

 自杀似乎是某些人维持人性尊严的有力方式,但必须问,难道为了尊严就要自杀吗?”“即使有尊严的死,也让位于更大的生。生命本身就是最本质的意义。”1031日晚,在广州大学一间坐得满满当当的教室,老师不得不用扩音器讲课。

这是一门什么课,充斥了这么多生生死死这是学校开的《生死课》,挺有意思的。一个男生侧过脑袋,轻声告诉记者。

如此新奇的选修课,在中国高校并不罕见。在广东,中山大学的《哈利·波特与遗传学》、广东金融学院的《爱情心理学》、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的《三国杀攻略教程》等另类课程改变了传统授课一板一眼的印象,但是,也有人疑惑,这些看似不着边际的课程能否让学生学有所得。

  火热

   150人的课270人报名,新奇课突破灌输式教育受追捧

翻开中山大学医学院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的选修课表,《哈利·波特与遗传学》赫然在列。选课系统显示,该课程为1学分,容量“100名血色汉纳根”(指所招的学生数量);而在选课学生要求一栏中,则赫然写着对哈利·波特小说或电影感兴趣。最初学生以为是玩笑,网友彭阿婧将课程信息截图、惊叹道:谁能告诉我这门课是认真的吗?

不管相信与否,这门选修课就这样出现了。开课的老师陈素琴自称是个哈迷国外早有不少科学家以《哈利·波特》为模本来研究医学、生物学,他们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做学术研究,却用调侃、轻松的方式表述出来,很有意思。

这门课在中山大学医学院非常走俏,经常有人在微博上感叹没有选上,其他学院的学生往往四处打听上课地点,打算蹭课

相比于《哈利·波特与遗传学》,广州大学的《生死课》算是老资格的新奇课,2000年就开设了,12年来,选课的学生越来越多,授课老师胡宜安坦言,本学期按计划开一个班,150人,却有270人报名,上学期甚至开了两个班。如今,《生死课》已经成为广州大学的通识教育精品课程,授课的老师也从胡宜安一人扩展成一个4人的小团队。

这些课的出现,改变了高校里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的局面,从前被学生视为鸡肋的选修课,如今成了香饽饽。对此,教育学者熊丙奇回应说很正常当今国内高校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大多停留在陈旧的灌输式教育上,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能不能像讲故事一样讲课、传授知识,能不能改灌输式、填鸭式教育为交互式、探讨式教育?这才是我们当下课程建设的关键!

  纠偏

  大学长期只重知识传授,“潮”课更重视人格教育

  在治学讲求严谨的校园,新奇课的出现还是免不了惹来一些非议。胡宜安介绍,开设生死课的初期曾经受到不少人的议论、指责,有人说我这个课是作秀,有人错误地理解为是教学生写遗书、立遗嘱,令我很郁闷。直到读到一名学生的作业,他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这是一位广州大学2001级中文专业学生,高二的时候,最疼爱他的爷爷去世了。我选择了逃避,尽量不提爷爷,不敢问他是哪一天过世的,葬在哪里,临终前有没有提起我,有没有话留给我。两年时间里,他一直不知道爷爷的忌日,不敢去上坟。直到生死课为我松开了绑住心灵的枷锁,让我更坦然地面对爷爷的死。我会继续学习死亡,只是为了更好、更幸福地生。他写道,这个暑假回去,我应该到爷爷坟前告诉他,我已经考上大学了,我回来看您了。

  这门课不是为出奇而出奇,也不是一门简单预防自杀的课,而是重在教会学生正确应对生命中的生死问题,帮助他们建立起对待生死问题的平衡点,从而认识到生命本质的价值意义何在,建立更正确、更健康的人生观。在胡宜安看来,生死教育是最根本的生命教育。

根据胡宜安的调查,学生选课的动机,已从最初单纯的求知意愿,转变为解决内心雷速体育生死的心理困惑,这个比例现在占到1/3左右。他进一步解释,生死问题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生死课》不是纯粹知识的说教,而是教人如何应对亲人死亡带来的痛苦和缺失;讲死是为了更好地生,更强调的是对周围人的关怀、爱和和谐地相处。

选修这门课的李洁如患过急性脊髓炎,头部以下一度失去知觉,令镇上的医院不敢接收。这个自称曾经濒临死亡的女生,上了《生死课》后再回头看那段经历,觉得自己成熟了很多,对人生的意义也有了更多思考。我现在经常到养老院去做义工,把更多关爱送给那些孤苦的老人。

专家认为,课受追捧的背后,是我们高校中长期存在的知识传授和人格教育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实,大学生的人格教育缺乏关注。

如果说专业课是实用价值,那么选修课实际上是通识教育的重要部分。在时评家五岳散人看来,广东高校开设这样的选修课是件让人挺欣慰的事儿选修课不是课,是生活。大学这地方,除了学习必要的知识之外,更多的该是建立自己的价值观与生活习性,否则哪怕是专业知识学得再好,真正到了社会上之后,还是无法适应。

  警惕

  新奇课需保证科学性,选课谨防猎奇心态

这些新奇课能存活多久?是否只是徒有其表的虚热?这些问题,成了校方、教育者和学生共同面临的问题。

    据悉,相比于国内,国外的选修课更是奇葩频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就已经开设了选修课《探索三国:中国经典小说与三国杀桌游》,通过后可以获得两个学分;此外,一些大学的魔法课、僵尸课、爬树课等也风靡已久。对此,有关专家提醒,课程可以,但不能是伪科学。只要遵循传道授业的主旨,即便怪一些、一些也无妨,只要学生上过之后能有所收获就好。反之,以伪科学为基础建立的学科,即使形式再,也是瞎胡闹。

正因如此,很多人担心过度娱乐化地解读这些新潮选修课。无论是胡宜安还是陈素琴,都特别反对学生以猎奇的心态来选课,更反对其他人以猎奇的心态来效仿。胡宜安拿出一本他自己写的《现代生死学导论》,厚厚一本400多页,涵盖生死的意义、濒死体验、疾病、临终关怀、脑死亡、丧葬礼仪,以及自杀的成因和干预等,经过10多年的补充完善,形成了一个系统的课程体系。

  大学课程设置的主旨是,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又对学生发展有帮助,并不用将课程的场合、方式、内容看得那么严肃,而应宽容地对待教育中新的尝试;尤其是选修课作为一种通识教育,是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延伸,没有必要将知识完全刻板化。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袁征认为,高校应包容新奇的课程,给出广阔的发展空间。

但另一方面,新潮的选修课程,要以突出其内容的教育价值为目的,真正达到形之新,质之深,做到寓教于乐,而不能哗众取宠。若这类选修课形式重于内容,或娱乐性太强,科学性不足,颠覆的不只是传统灌输式教育,也颠覆了科学最基本的原则。袁征说。

(记者贺林平)